查看原文
其他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发展

陈劲 群言杂志 2022-07-27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事业不断开拓,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艰苦条件下创造出“两弹一星”奇迹,到进入21世纪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的科技事业实现了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发展,迈入发展快车道。今天,我们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发展历程,这对我们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增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斗志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政党,100年来,它率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从丧权辱国的外交局面中突围,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且正朝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同时,中国的科技发展从缺乏自主创新、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到建成高度现代化的科研体系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榜首,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量子信息、铁基超导、中微子、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特高压输变电等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并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全面提高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升,已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2020年,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列第14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方针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建党百年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初心和使命。党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思想。党执政以来,科技的发展创新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国防力量保障升级紧密结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彼时,我国科技建设百废待兴,科技发展急需重要思想指导。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口号。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向科技进军”的重要口号以及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和“十年规划”开启了中共中央领导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思想指导和顶层设计的宏大篇章,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应运而生。“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对国防工作起了决定性作用,打破了核大国对中国的核压迫,保护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也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从追赶走向引领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周恩来总理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进一步重视科技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明确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政策基础。江泽民同志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支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逐步被明确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加强科技创新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根本立场和鲜明特色。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他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科技创新而言,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这指明了改善民生是科技创新的终极使命。在依靠人民方面,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进一步强调,“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在人民共享成果方面,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部分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这说明了科技创新的成果要以惠民、全民共享为根本宗旨。科技创新人民中心论的观点,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举国体制是指由政府主导,即政府在涉及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社会性与安全性领域发挥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资源配置以及社会动员的重要功能,以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中共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已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作用、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边界进一步发生改变。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对新型举国体制进行了宏观规划,即在重大科技项目上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强调,“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2019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这次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2020年3月初,习近平同志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特殊时期再一次提到“新型举国体制”这一重要战略。可以看到,新型举国体制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支撑,也是推动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力量。

 

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玉兔二号巡视器走上月面影像图


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如2015年9月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区域创新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政策措施,形成了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


牢牢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


西学东渐、西器东征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中国人的自信心也逐渐被打垮。曾几何时,欧美现代文明成了文明的唯一标准,欧美的现代化之路也成了现代化的唯一标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要点,也是科技发展的行动指南。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精辟透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积极用整体的、动态的、平衡的观点来指导科技发展,这是对西方的还原论的、分析的、静态的科技发展思维的超越。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研究的形态也正在逐渐弱化单打独斗式、手工作坊式的研究方式,而进入分工协作、整体协同的“大科学”时代。当今世界,面对国际科学前沿领域的一些重大难题以及环境保护、卫生健康、消除贫困等世界性难题,科学研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实验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智慧共享和协同合作。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超前并清晰地认识到,系统科学和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必将给相对更擅长整体思维和整合创新的中华民族带来许多取得科技大突破的机遇,如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强调数据巨量,更强调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挖掘高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我国在大数据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上也先后进行了多次顶层设计。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形成了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五位一体”的大数据建设体系。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的创造性表述。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有着密切联系、休戚相关的共同体。例如,《庄子·齐物论》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礼记·礼运》提倡“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由共同体的理念出发,中国人也萌发了对“大同社会”这一理想社会的向往。大同社会是一个大道行于天下、天下为公、人人各得其所又和平相处的社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描绘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说正是大同社会在当代发展所呈现的新图景、新形式,也是中国科技发展从有责任的创新进一步延伸到有意义的创新的新指引。



本文将于《群言》2021年第7期刊发,敬请关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更多精彩文章

《群言》2021年第6期目录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的百年历程

建党百年|致力于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国家级新区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普及教育的百年成就

建党百年|开放性与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思想源流

贺耀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蔡继明: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四大转变

周荣:诤言良策为国谋,老树新花共芬芳——民盟中央建言区域经济发展述评

左娟娟:巍巍大港看东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